在新的形势和环境面前,品牌展览会需要审时度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发展和改革需要把握若干原则。在操作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强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含金量。
关于规模控制问题
在展会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展览会规模和直接效益是成正比的。规模越大,组织者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那么品牌展览会的规模是否应该控制,又如何控制呢?这个问题应该做具体分析。首先,适当控制是肯定的,同时,要依据政府赋予展览会的责任以及各种环境条件的许可程度,否则不具备可操作性。广交会开始举办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它的规模、效果和当时国家政治和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本世纪初,进行分期举办,调整展区设置和展品分类,规模增扩一倍多,应该说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展览向国际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走势、中国自身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展位供不应求等情况是相适应的。其次,要根据业务发展规律和特点,包括消费习惯,顺应参展商,采购商(观众)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理解各方面的经营成本需要。第三,坚持维护和提升品牌展览会自身的含金量,适度保持展位供求状况,维护参展企业和参展商品的质量和层次。祖先们早就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的百年老店,即中华老字号很多,很多品牌蜚声海内外,经营者们注重质量和品牌,注重信誉和经营特色,不随意扩大店面和增开分店,甚至连建筑物特色乃至店面牌楼都不准轻易改动。西方不少经营者也谙熟这个道理,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等就是例证,他们对展览规模严格控制,加上其他原因,展览会的含金量(品牌效应)经久不衰。广交会在世界金融危机已经来临的情况下,由两期扩充为三期,规模增加30%以上,在官产学研界引起不少议论,且分析相当深刻。在扩大规模以后,采购商(观众)和出口成交连续两届双下降,可能不无道理。
关于进出口交易会进口和出口的互补问题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会展行业都值得研究。2006年底,中国政府宣布从2007年起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专门开办进口商品展览,欢迎海外企业前来设摊推销。经过各方面努力,进口展览面世。笔者认为,展览只能小步出行,不断探索总结,短期不可能和出口商品展览相提并论,甚至长期发展也不能做到并驾齐驱。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首先,中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主要是制造业突飞猛进,“世界加工厂”出于此。而制造业的迅猛增长,“中国制造”能云游四海,主要是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低廉,环境保护问题还没有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等。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均高于我国,他们“生产不如买入”和中国的“发挥优势,扩大出口”正好对接。因此一般加工制成品,不可能到中国展览会上销售,因为没有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相比,更是初始阶段。其次,世界已经普遍进入重要资源及能源保护期。西方经济界普遍认为重要能源和原材料是经济发展的心脏。因此,资源性产品不可能到中国展览会上销售,况且,中国已经加强重要资源、能源保护,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想象,发展中国家将会沿着这条发展思路前进。第三,中国历来在尖端技术、高新技术及产品、以及军购方面,饱受西方国家的限制,因此先进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包括成套设备,精密仪器等不可能拿到中国展览会上推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用市场换技术”的口号下,能进入中国市场者已通过专营,固定采购渠道,合作生产,投资办厂等多种渠道,大部分已经占领了中国市场,不需要再在中国展览会上推销。第四,中国进口商和出口商总体分为两大板块,出口商从事进口业务主要是为扩大出口服务,单纯为开拓国内市场而从事进口者,比例很少。即使是走国际上综合商社之路的中国企业,内部进出口业务、生产和内销业务,也都是多层皮,严格来讲,是不可能完全粘合在一起的。进口特定商品,针对国内市场特殊的消费群体组织的展览会,比如高档消费品或奢侈品展览会,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因此,进出口在展览会上真正达到互补,还有相当距离。几年来的实践也得到充分证明。
关于宣传和招商、招展的问题
品牌展览会的包装宣传工作各自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主要是包装宣传是初期的;过渡性宣传是循序渐进的;特定宣传列入重点工作进行;本身的形象、声誉、效果等,是展览会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积累,是低成本且最有效的宣传;大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严峻形势和异常困难,不是靠适当加大宣传力度就能解决的;已经具有较大品牌效应的展览会,是不需要对社会宣传进行大量投入的。比如广交会过去的对外宣传,重点是加大对工商团体的联系和合作,有效运用工商团体的宣传资源进行工作,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宣传中要注意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把改进的情况,不能改进的原因,新的政策和措施及重大变化告诉他们,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极受欢迎。充分利用媒体,广交媒介朋友,广泛联络商界和新闻界的感情,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服务体系的有效运作问题
品牌展览会服务工作应该高人一筹。建立体系是个基础问题,落实责任是个保证问题,高效运转也只是效率问题。所有贯穿始终的红线应该是服务思想和服务态度问题。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核心是要解决“设身处地”四个字,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被服务对象,对方的服务态度你是否满意,有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其次,是要解决“耐心”问题,一定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恒之以耐”,耐心服务,忍耐被服务对象的不满,耐住自己的性子。第三,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不能接受或客观环境不允许接受时,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尤其是组织领导者,不要担心自己曾经决策过,担心自己否定自己难以自圆。要坚持高起点、长眼光,用发展的观点把握机遇,用进步的观点吐故纳新。服务对象是上帝,在上帝面前,还有什么顾虑不能抛弃呢?只要有利于品牌展览会的发展壮大,为其增光添彩,还有什么理由不研究并采纳“上帝”的意见和意愿呢?第四,坚持“服务无止境”观点。对服务质量的投诉永远不可能是零。只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被服务者的结构在不断变化;被服务者知识、能力、水平、直至思维方式千差万别,他们对服务者的要求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要求极高或根本无法做到。反之,品牌展览会的组办者,更要根据变化的情况,采取不断变化的措施,适应被服务者的要求,不断改进自身的服务工作。
关于组办机构人才素质的问题
品牌展览会有很多区别于其他服务展览会的特征,理所当然,她应该具有更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品牌展览会组办队伍应该具备相当敦实的经济知识,应该基本熟悉宏观经济主要内涵及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法律系统;基本熟悉展览会关联密切的专业和商务知识;基本熟悉会展运行的一般规律及相关基础知识。笔者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其次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熟练操作,自如运转。岗位技能和系统技能进行有机衔接;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用系统工程理论组织指挥协调内部;用平等协商方法协调外部;用关心、体谅、帮助、感谢的胸怀去面对所有来客(参展商,采购商和观众),毕竟是他们带来了人气、生意和财气。
中国会展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沿着“专业化、国际市场化、品牌化、法制化”的方向,步伐坚定,走势良好。品牌展览会在不断开拓创新,扩充实力,增强凝聚力, 提升含金量。其他各类展览会也在不断总结自己,发挥优势,审时度势,相机突破。在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能有这样的局面实属不易!可以预见,经过金融危机冲击的磨练,经过会展企业内部的调整、整顿和苦练内功,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健康!品牌展览会责任重大,要不断努力。